西安“社死”十五日

2022-01-07 10:41:25

水上乐园设备 https://www.cseshanghai.com

自2021年12月22日,封城14天后,1月5日,西安市宣布“社会面基本实现清零”。

1月5日下午,西安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所谓社会面实现清零,就意味着,未来所有的新增病例大概率都只会在隔离管控区被发现,病毒无法再继续往外传播。

张文宏曾比喻,城市防疫就像在瓷器店里捉老鼠,而社会面实现清零,就意味着现在老鼠的活动范围只剩下一个完全在人类掌握之中的角落。

不出意外的话,捉住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对吕青来说,她的好消息是,在酒店的14天隔离期终于要结束了。由于所在公司有同事确诊,12月22日,她接到通知要被转运去集中隔离点进行隔离,两天后,她成了西安市最早一批被带到隔离安置点的密切接触者。

那是一个注定难忘的平安夜。

在等着办解除隔离手续时,她与小巴聊了聊这14天的感受。

她被隔离在一个酒店里,酒店环境和平时出差时住得差不多,房间很大,一日三餐都有人按时送达,伙食也不错。隔离的日子里,她可以照常远程办公,另外就是配合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做核酸检测,跨年的那天志愿者还送来慰问的礼物。

但她也坦言,与自己的感受不同,她在手机里刷到的,似乎是“另一个西安”——一个在网上面临“社会性死亡”的西安。

社死的千万人口大城市

西安的“社死”,与一连串密集被曝的负面新闻有关。

12月23日,有网友发视频曝出,一名男子与防疫人员发生冲突,男子打落防疫人员面罩,而五名防疫人员随后将其按在地上猛踹;

1月3日,又有视频曝出,一名西安男子因食物匮乏多次试图翻墙出门,被防疫志愿者勒令道歉;

1月4日,西安“一码通”再次出现故障崩溃,无法显示疫情防疫码,导致大量市民在严寒天气下无法顺利进行核酸检测,而这是一个月以来,一码通第二次出现大面积故障;

1月4日,有网友发帖称,陕西西安一名怀孕8月的孕妇在1日晚上8点多在西安高新医院,由于核酸问题无法入院,在门口等待期间,孕妇大出血,最终导致流产;

1月5日,一名来自中风险地区的西安女孩发帖曝出,1月2日中午父亲突发心绞痛,尽管家属持有24小时核酸证明,却仍被多家医院以防疫为由拒绝诊治,在辗转8小时后,老人因病情耽误过久不幸离世,年仅61岁。

在大量问题被网民知晓之前,吴晓波频道西安书友会的班长波仔就感受到过一些不安。

在12月22日西安宣布正式封城前,疫情已经出现区域性扩散了,疫情较为严重的雁塔区曾透露出要封区的迹象,围挡都装好了,但不久又拆了,人们被告知:“我们不会封区,请大家放心。”

结果到了12月22日下午5点—6点,波仔和其他市民一样,收到了不到7个小时后,西安就要封城的消息,所有的车辆不能出西安,小区马上就要进行管控。

官方消息的反复,让不少市民陷入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原本相信物资保障足够充足的人也动摇了,波仔所居住的曲江新区,大家连夜抢菜,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又有聚集,出现了交叉感染的迹象。

12月22日晚,西安封城前,市民采购物资

当时,波仔看到朋友圈有人说:“这么大的一个城市,怎么可能没有饭吃?”

波仔当时也挺认同这一观点,从武汉疫情到现在两年时间了,相信西安作为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城市,肯定会有一些准备的,因此他自己也没有储备太多物资。

然而疫情就像一面照妖镜,这一次的西安,在镜子面前出尽了洋相。

12月23日—26日,按照规定,每户家庭每2天可指派一名家庭成员外出采购生活物资,其他家庭成员除参与疫情防控、生病就医以及急需工作以外,一般不外出。

而该政策仅执行了四天后,因确诊人数多日激增,西安再度提升防控等级,实行最严格的社会面管控措施,要求全体市民除参加核酸采样以外,坚持不出户,不聚集。

在这四天里,大部分居民其实只有过一次出门采买的机会。

12月28日,在陕西卫视直播疫情防控发布会时,评论区里“请安排小区卖菜”留言疯狂刷屏,西安再次被推上热搜。

图源:陕西卫视疫情防控发布会直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2月31日,西安市副市长徐明非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政府正从三个环节加强保供力度:前端,组织5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加大货源筹集、保障市场供应,全市每日蔬菜上市量可达1.3万吨左右,完全能够满足全市需求;在中端,为蔬菜运输开通绿色通道,保障物流企业正常运转,确保蔬菜配送顺畅;在末端,对超市、物流、配送等工作人员,确定无风险的安排尽快返岗,与社区一线工作人员配合。

波仔终于在1月1日的凌晨,收到了社区工作者送来的菜。

受访者供图

而一位在西安本地的媒体人甄科告诉小巴,他已经在12月30日、1月3日、1月5日,分别收到过三次物资,数量上是第一次最丰富,量能够支撑一个家庭3-5天的生活需要,但他认为,物资能持续地给就很好了,另外有些是来自外地的捐赠,他在小区里看到了从四川驰援西安的大卡车。

受访者 供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买菜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处松了口气,另一处的生存压力却又陡然增加——看病。

在市民被“拒诊”的新闻刷屏全网前,退伍军人赵海龙就亲身经历了一次生死时速。

12月27日,赵海龙做志愿服务的社区里一位男士突发胃出血,他的家人一边找社区报备情况,一边紧急联系120,但120一直占线,连110也无法联系上。身为志愿者的赵海龙有车,而且办理过通行证,于是紧急将这位男士送往医院就诊。

“当时他的脸已经蜡黄蜡黄的,情况十分危急,幸好抢救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波仔则把封城期间的看病形容为“闯关”。

以他所在的小区为例,病人想去医院,得先联系物业报备才能出小区。出了小区,车不能上路,得联系120,但120的运力非常紧张,无奈之下部分病人通过联系110的公安车辆前往医院。到了医院门口,闯关仍未结束,还可能被拒诊,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

看到自己的城市正发生着这样不可思议的悲剧,波仔内心的担忧在上升。他称自己这几天与朋友之间聊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千万别感冒,千万别生病”。

同时,他感到愤怒和不解,“病人都到医院门口了,你接收他会怎么样?”这也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人命关天的紧要关头,被医院拒诊,是“对生命的漠视”。

对于这样的感受,赵海龙的内心是复杂的。

封锁下的西安,看病确实变难了,但救命的通道其实并没有被完全阻断。

他发给小巴一些贴在小区电梯口的告知书,有关于看病的,关于买药的,都有详细的流程和步骤。

受访者供图

告示书上的流程是清晰的,但到了危急时刻,情况则千差万别,有顺利得救的病人,也有悲剧的发生。

另一名志愿者张卫国告诉小巴,“就医难”背后同样存在信息差的问题,封城期间西安市不同医院的开放就诊情况不同,有的今天开,有的不开。这些虽然在各家的医院平台或者网络上有公告,但是不出意外情况,人们一般也不会做重点关注。

此外,还存在一些人对某一类医院有重点偏好的可能,但恰好他们经常去的医院就被征用做隔离医院了,不再开放门诊,这时就得及时更换另一家医院看病。

“不同的立场和情绪就会产生不同的解读,紧急状况下,有的人就会感觉自己‘求医无门’。”张卫国说道。

舆情被动下的撕裂与两难

12月23日封城那几天,恰逢一股寒潮来袭,西安气温骤降7-8度,最低到过零下10℃,而它与“防疫粗暴”“物资配给不及时”“隔离环境恶劣”“病人被拒诊”等负面新闻一起,将西安人的情绪带至冰点。

一方面,网络上的群情激愤,舆情上的被动倒逼政府加快调整政策,坚决处理问题,这无疑是在极端封城情况下,对西安人民的最好声援;另一方面,所在城市不断被负面标签包围,让未来还将在这座城市继续生活发展的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撕裂和两难。

波仔身边的人已经分为两派,一派与他的想法一致,他们认为这个城市它“生病了”,要去做手术,做手术就能把它变好。

“我是希望他变好的,我就要批评他。我就希望让人能看到他正面接受大家的批评,这是一种刮骨疗毒。”

另一派则自然更倾向于为西安树立正面的形象。

对于张卫国和赵海龙来说,帮助他们抵御负能量,减少无力感的人,一直都在身边。

张卫国是从12月25日报名成为所在社区志愿者的,前面经历了好几次“报不上”的情况,单位要报时,爆满,街道办也在招,但街道的管控范围有点大,协调比较慢,最后就直接报了社区志愿者。

踊跃不仅仅发生在报名时。

张卫国的主要工作,是配合医护人员,上门登记一码通颜色,核酸采样情况及特殊群体登记。

然而,这些工作本身有比较大的随机性,尤其在核酸检测这块。因为后续的采核酸计划,是根据前一天的核酸检测结果来判定的。这一天的检测结果出来后,疾控中心会开会来确定后续的工作如何开展,有些可能需要再一次全员采,有一些就是部分,有一些开始的时间是在早晨甚至凌晨,有的是下午一点、三点。

“有的时候会很忙,有的时候就是原地待命。”

但无论是哪个时间点,社区的志愿者都是非常踊跃的,几乎就是“一呼百应”“随叫随到”,很多志愿者就把群昵称改成了真名+手机号,方便联系。有一次张卫国刚报完名,跑到集合点时,社区负责人告诉他人已经报满了,让他先回家继续休息。

受访者供图

“我的年纪是46岁,我们小区年纪最大的志愿者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老先生非常积极身体也非常硬朗,其他大部分是30多岁的年轻人。”

与他们共同战斗,张卫国很认真地说:我们的抗疫决心不会被负能量所动摇。

赵海龙是陕西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总队的一员,最初,他在退役军人内部发起了志愿者的招募,不到两个小时,招募群的人数立马就上了400人,后面因为有的队友所在小区出现确诊病例等复杂情况,最终能到岗的最多时达到七八十个,后来又因为能拿到的工作证有限,目前参与志愿工作的共有27个人,他们中年龄最小的03年,最大的84年。

他们负责四个小区总共6000户人的志愿工作,包括核酸检测、样本运输、入户敲门、秩序维护等具体的工作。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这是赵海龙对这支队伍的评价,吃不了热饭,都是凉的,但队友们没有任何怨言。

赵海龙的唯一一次破防是在一次采集核酸时,那天有小朋友给他们送画和送花,就像一股暖流涌入冰河,他流泪了。

受访者供图

波仔也有类似的“化冻”时刻,当他在那些互助社群看到大家自救和互助的行为时,心中就多了一份力量和信心。

波仔介绍,有一些人原本就有社群的资源,于是在封城下建立了医疗互助社群,谁家要是遇到了一些特殊情况,又无法就医时,可以在社群求助,通过与医生远程视频来获得诊断。比如前几天一位市民不慎在家摔了,他家刚好有碘酒等工具,最后通过医生的远程指导,顺利地包扎了伤口。

再比如,有社群专门发起了“寻找孤寡老人计划”,在社区里寻找一些行动不便或独自居住的老人,给予他们对应的关照和帮扶。

此外,波仔称,自己也很关注各个社群的消息,时常会转发一些信息,帮助联系一些渠道,去解决封城下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除了线上的互助,还有线下的互助。

西安90后小伙许凯是一名摄影师和视频博主,他与人合作在陕西省肿瘤医院和西安交大一附院旁边,开了一间爱心共享厨房,平日里专门为那些医院的病人家属提供做饭的场所,收取便宜的费用。

这次封城期间,许凯组织了一些人,每天做1000份爱心餐,免费送给那些在抗疫一线的人们。

其中就包括了那些来自全国各地支援西安的救护车司机们。徐凯专门制作了一期视频,记录了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护车。

受访者供图

“现在已经是深夜了,依然有来来往往的救护车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的你们,给我们力量,我们一定会战胜疫情。西安加油!”许凯在视频中说。

结语

在酒店隔离的14天里,吕青脑海中总会闪过那样一个画面:凌晨三四点,气温最冷的时候,年轻的志愿者和医护人员,整个人趴在酒店的走廊上填表格,防护服太笨重了,他们只好如此。

张卫国记得的,是那些医护人员的手,每一次检测,都需要用酒精凝胶进行消毒,这意味着,手上的温度又会被带走一分,他一次次看着他们用冻僵的手,去拿长长的棉签。

赵海龙提到了他的一位战友,12月25日那天西安下雪了,为了穿进防护服里不那么臃肿,便于工作,他脱掉了棉袄,第二天还感冒了。

此时此刻,吕青大概率,已经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她说过,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给自己做一次全身消毒。

张卫国、赵海龙,仍继续在为抗疫的事情奔波,他们说,今天有点忙,晚一点和小巴确认信息。

昨天,还发生了一个插曲,在例行发布会上,西安卫健委主任就“孕妇事件”代表卫健委鞠躬致歉。

网友们回应说,该道歉的人还有很多。

而比该道歉的人更多的,是那些值得被鞠躬致谢的人。

好在有他们。

* 注:文中吕青、甄科、波仔均为化名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财富网版权所有